清明的雨丝如牛毛般落下,沾湿了张魁额前的碎发。他刚把最后一批竹炭装上车,王大爷的电话就打了进来,听筒里的咳嗽声像被水浸过的破风箱:"魁娃,麻溜来村委会!青竹河又漂死鱼了!"
村委会的木门被推开时,一股浓烈的水腥气扑面而来。王大爷坐在八仙桌前,面前摆着三只玻璃瓶,里面分别泡着翻白的鲫鱼、发黑的虾和蜷曲的河蚌。"今早陈老头下网捞的," 老人用拐杖戳了戳最浑浊的那瓶,"河中央还缠着电击器的电线,铜丝都烧黑了。"
李薇蹲在地上整理水样试管,白大褂袖口沾着泥点:"PH 值 9.2,氨氮含量超标四倍,上游芦苇荡发现农药瓶残骸,是禁用的甲胺磷。" 她调出手机里的监控截图,两个头戴矿灯的黑影在凌晨三点的河道里涉水,其中一人腰间挂着改装的铅酸电池,电线在水中划出蓝白色的电弧。
"电鱼加毒鱼,这是要绝户啊!" 王大爷猛地捶桌,震得搪瓷缸里的烟头漂起,"魁娃,你去年护林把竹山看活了,今年这河就交给你护!" 他从抽屉里摸出个油布包,抖出枚铜哨子和红袖章,哨身刻着 "青竹河护河队" 的字样,漆色已斑驳脱落。
张魁接过红袖章,布料上还残留着去年巡山时的汗渍。青竹河从竹山深处发源,流经全村十七户稻田,最后汇入下游的水库,是竹溪村名副其实的生命线。他想起小时候在河里摸鱼,清澈的水能看见鱼虾在石缝间穿梭,如今却连水草都发黄枯萎。"大爷放心," 他把哨子挂在脖子上,金属触感冰凉,"我保证让电鱼的、毒鱼的,来了就脱层皮走!"
李薇递过防水背包,拉链上挂着个卡通鱼形挂件:"里面有便携式水质检测仪、急救包,还有我打印的《渔业法》节选。" 她又塞来台防水平板电脑,屏幕上闪烁着实时定位系统,"县水利局给的巡河终端,发现问题直接拍照上传,卫星能定位到五米内。"
雨势渐小,张魁踩着泥泞的河岸巡查。青竹河在薄雾中蜿蜒,河面漂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和泡沫板,水底的鹅卵石蒙着层灰绿色的黏液。走到河湾的歪脖子柳树下,他发现了新的线索 —— 泥地上有两行胶鞋印,其中一行鞋跟处嵌着细小的玻璃碴,应该是电击器外壳碎裂留下的。
正当他掏出手机拍照时,上游突然传来 "哗啦" 水声。张魁循声望去,只见芦苇丛中钻出个光屁股小孩,手里举着根缠着电线的竹竿,正是陈老三的孙子小石头。"危险!" 张魁冲过去夺下竹竿,才发现电线另一端绑着块废旧电瓶,电极片已被河水腐蚀得发黑。
春分后的第一个月圆夜,张魁蹲在芦苇丛中屏住呼吸。河面倒映着银盘似的月亮,突然泛起一圈蓝白色的电光,三条鲫鱼翻着白肚漂了上来。他握紧防水对讲机,压低声音:"薇,目标出现在二号河湾,准备收网!"
李薇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,带着电流杂音:"派出所警力已在下游布控,你注意安全!" 张魁猫着腰靠近,借着月光看见船上两人正在分拣渔获,其中一人露出的左臂有采石场特有的爆破纹身。
就在这时,船头的电击器突然失控,蓝紫色的电弧猛地窜向张魁藏身的芦苇丛。他下意识后倒,水草缠住了脚踝,眼看电弧就要触及水面 —— 千钧一发之际,他抓起身边的石块砸向船头的电瓶,"砰" 的一声闷响,电击器瞬间短路,冒出刺鼻的白烟。
"有人!" 船上的人抄起船桨就砸过来。张魁侧身躲过,顺势抓住船舷的缆绳,却被对方用鱼叉划伤了手背。鲜血滴进河里,惊得小鱼四散逃窜。警笛声由远及近时,两人弃船而逃,只留下满舱的幼鱼和那台报废的电击器。
张魁坐在岸边包扎伤口,李薇带着辅警赶来,手电筒光映着他苍白的脸:"魁哥,你又不要命了!" 她蹲下身处理伤口,指尖触到他手背上的疤痕 —— 那是去年护林时被偷竹贼划伤的旧伤。
"你看这些鱼," 张魁指着船舱里的幼鱼,最小的只有手指长,"他们连鱼苗都不放过。" 月光下,幼鱼的鳞片闪着微弱的光,像撒了一船碎银。
这场博弈惊动了全县。县水利局召开现场会,张魁带着红袖章站在电击器前发言:"电鱼不仅违法,更会破坏整个河道生态。去年青竹河还有八种原生鱼类,现在只剩三种了。" 他身后的展板上,贴着对比鲜明的水质照片,从清澈见底到浑浊不堪。
陈老三蹲在人群后排,指甲深深掐进掌心。三天前,张魁把缴获的电击器拿到村委会展览,其中一副胶鞋正是他儿子打工时穿的款式。当晚他回家,发现儿子藏在床底的电瓶,上面还沾着青竹河的水草。
深夜,陈老三提着两瓶米酒来到张魁家。"魁娃," 老人把酒放在桌上,手微微颤抖,"我儿子...... 他糊涂,跟采石场的人混在一起电鱼。" 月光透过窗棂,照见他眼角的泪痕,"你放心,以后他再敢下河,我打断他的腿。"
张魁给老人倒了杯热茶:"三叔,我知道你不容易。这样吧,合作社正好缺搬运工,让他来上班,总比在河边犯浑强。" 陈老三抬起头,看见张魁手背上的新伤,突然想起二十年前,自己也是这样劝偷伐木材的弟弟,只是那时没人听。惊蛰刚过,张魁和李薇从县水产站运回1万尾鱼苗。卡车停在河边时,全村老少都围了过来,陈老三带着儿子也在其中,年轻人低着头,手里攥着渔网 —— 那是他昨晚连夜修补好的,准备义务清理河道垃圾。
"这是鲫鱼苗,这是鲢鱼苗," 水产站技术员蹲在帆布池边讲解,"鲢鱼吃浮游生物,鲫鱼改良底质,搭配养殖能净化水质。" 张魁拿起一尾鱼苗,透明的身体里能看见跳动的心脏:"每户认养一片水域,签了责任书,年底按存活量分红。"
认养大会开得并不顺利。王老五叼着烟卷:"凭啥让我认养?鱼长大了还不是大家一起捞?" 张魁拿出平板电脑,展示着邻村的成功案例:"这是认养前的水质,这是认养一年后的,人家现在搞垂钓旅游,每亩增收三千块。"
陈老三第一个签字,按红手印时格外用力:"我认养下游芦苇荡,要是再有人偷鱼,我拿鱼叉守在河边!" 他儿子在一旁小声补充:"我每天来巡河,不要工钱。"
认养计划启动后,张魁制作了二十四块认养公示牌,插在各段河道旁。李薇开发了 "护河小程序",村民可以拍照上传鱼苗生长情况,系统自动生成生长曲线。小石头每天放学都要去看自家认养的河段,用树枝在岸边画鱼。
四月的一个清晨,张魁巡河时发现陈老三认养的河段漂着死鱼。他捞起一条,鱼鳃呈紫红色 —— 典型的农药中毒。顺着水流向上追查,在王老五的稻田边发现了半瓶甲胺磷,瓶口还在滴着药液。
"我就说种田不能用剧毒农药!" 张魁冲进王老五家,把死鱼摔在桌上。王老五正在打麻将,见状把牌一推:"我在自家田打药,关你河什么事?"
"农药随雨水冲进河,毒死了大家认养的鱼苗," 李薇拿出检测报告,"这是你田埂下的水样,农药含量超标十倍。" 她又展示了合作社的收购合同,"用生物农药,合作社按市场价高两毛收你的稻谷,做竹炭米。"
王老五看着合同上的红章,又看看张魁手背上的伤疤,突然想起去年自家稻田被山洪冲毁时,是张魁带着人连夜抢修河堤。"行," 他最终点头,"但生物农药要是不管用,我可不认!"
半个月后,王老五的稻田里来了群特殊的 "客人"—— 张魁运来的鸭苗在稻田里啄食害虫。"这叫稻鸭共作," 张魁蹲在田埂上解释,"鸭子吃虫,粪便肥田,比农药强多了。" 王老五蹲在一旁,看着鸭子在绿油油的稻丛中钻来钻去,嘴角慢慢上扬。
五月初,青竹河的鱼苗长大了不少。张魁带着小石头在河边测量,孩子举着自制的标尺:"魁叔,我家的鲫鱼长到三厘米了!" 阳光洒在河面上,波光粼粼,仿佛撒了满河的星星。
小满刚过,青竹河进入丰水期。每天午后,河湾里都挤满了戏水的孩子,张魁戴着红袖章来回巡逻,嗓子喊得像破锣。“小石头,别去深水区!” 他刚把爬上古桥的孩子抱下来,转身就看见三个男孩在玩 “扎猛子”,其中一人险些撞上水下的暗桩。
当晚村委会召开紧急会议,王大爷敲着桌子:“去年就淹死过鸡,今年可不能出事!” 张魁指着墙上的事故照片:“我查了资料,建个简易泳池可行,用上游山泉水,干净又安全,还能申请水利部门的‘民生泳池’项目。”
李薇展开设计图,图纸边缘贴着孩子们画的泳池效果图:“长 25 米,深 1.2 米,分浅水区和深水区,水循环系统用竹炭过滤,最重要的是 —— 免费开放!” 她特意加重了 “免费” 二字,看向角落里的陈老三。
反对声如期而至。村西头的李寡妇拍着桌子:“我家没孩子,凭啥用我的河滩地建泳池?” 张魁拿出补偿方案:“占用的河滩地按三倍租金补偿,泳池建成后你可以来卖小吃,不收管理费。”
施工那天,张魁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泥坑。陈老三带着儿子来了,扛着自家的铁锹:“魁娃,这泳池要是建好了,我孙子再去河里玩水,我把他腿打断!” 年轻人则默默去砍来竹子,给泳池搭遮阳棚。
六月中旬,泳池即将完工时遭遇了暴雨。张魁冒雨检查地基,发现排水系统设计有误,雨水倒灌进基坑。他连夜联系设计院,李薇则带着村民用沙袋筑坝。陈老三的儿子在雨中滑倒,磕破了头,却笑着说:“魁哥,没事,比电鱼安全多了。”
泳池赶在暑假前落成。开池那天,小石头戴着自制的竹片泳镜第一个跳进水里,溅起的水花打湿了张魁的红袖章。李薇在浅水区教孩子憋气,陈老三搬来自家种的西瓜,放在泳池边的石桌上:“随便吃,泳池是大家的!”
暑假期间,泳池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。张魁戴着写有 “安全员” 字样的红袖章,搬来张竹椅坐在泳池边,目光时刻扫视着池中。浅水区里,几个五六岁的孩子套着五颜六色的游泳圈,像小鸭子般扑腾着,溅起的水花落在池边。张魁时不时提醒:“别往中间挤呀,小心撞着!”
有个叫妞妞的小女孩,总爱偷偷摘下泳圈,想学着大人游泳。张魁发现后,走过去蹲下身,耐心说道:“妞妞,不戴泳圈会危险的,等你再长大些,魁叔教你。” 说着,他轻轻帮妞妞重新戴好泳圈,还在她头顶揉了揉。
一天午后,天气格外炎热,泳池里的孩子比往常更多。突然,张魁看见深水区有个身影在拼命扑腾,正是王老五家平时调皮的孙子明明。他心一紧,迅速跳进水里,游过去一把搂住明明。原来是明明逞强去深水区,结果体力不支,呛了好几口水。
张魁把明明抱到池边,一边轻拍他的背,一边安慰:“没事了,以后可别这么冒险。” 明明呛得满脸通红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,抽噎着说:“魁叔,我再也不敢了。” 旁边的家长们纷纷围过来,既担心又感激地看着张魁。
为了让孩子们在泳池玩得更安全、更有趣,张魁和李薇还组织了游泳比赛和救生知识小课堂。比赛那天,泳池边挤满了加油助威的村民。孩子们分成小组,在浅水区比赛谁游得快。张魁站在终点,手里举着自制的小红旗,大声喊着:“预备,开始!” 孩子们奋力划水,溅起大片水花,泳池里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救生知识小课堂上,张魁用树枝在地上画出泳池示意图,向孩子们讲解溺水的危险和自救方法。“如果不小心掉进水里,千万不要慌张,要像这样张开手臂,仰着头,” 他一边说,一边亲自示范,“要是看到别人溺水,不能自己跳下去救,要大声呼救,找大人帮忙。” 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,还不时举手提问。
小石头依旧担当着 “纪律委员” 的角色,手里拿着小哨子,认真地监督着泳池里的秩序。有次,两个孩子因为争抢浮板闹起了矛盾,差点动手。小石头赶紧吹哨,跑过去把两人拉开:“别打架!泳池公约里说过,不准争抢打闹!” 在他的调解下,两个孩子不好意思地互相道歉,又和好如初。
七月的一个傍晚,张魁看见王老五的孙子偷偷往泳池里撒尿。他刚要上前,小石头已经吹着哨子跑过去:“不准污染泳池!你爷爷说了,这水比他家稻田的还干净!” 王老五的孙子脸红了,乖乖去拿水桶换水。张魁站在池边,看着夕阳下嬉水的孩子,突然明白,最好的护河教育,就是让孩子爱上这条河的清澈模样。
立秋后的第一场台风来得猝不及防。张魁盯着气象预警屏幕,手指在地图上划出红色警报线:"特大暴雨,青竹河流域可能发生五十年一遇的洪水!"
村委会灯火通明,王大爷拄着拐杖部署任务:"魁娃带一队守河堤,薇丫头带二队转移物资,陈老三负责安置老人!" 张魁看着墙上的青竹河地形图,用红笔在险工险段画圈,突然听见窗外传来 "咔嚓" 巨响 —— 一棵老槐树被狂风刮倒,砸在电线上迸出火花。
暴雨持续了三天三夜。张魁站在桥头,看见青竹河变成了黄色的巨龙,浑浊的河水卷着树干撞击桥墩,发出沉闷的轰鸣。突然,上游漂来一个黑色物体,越来越近才看清是台报废的电击器,电线像毒蛇般在水中扭动。
"不好!下游河堤!" 对讲机里传来陈老三的呼救声。张魁带着人赶到时,只见河堤出现了管涌,浑浊的河水从洞口喷出,周围的泥土不断塌陷。他第一个跳进管涌口,用身体挡住水流,冰冷的河水瞬间没过胸口。
"快搬沙袋!" 李薇带着村民赶来,雨水和汗水在她脸上交织。陈老三的儿子扛着沙袋跳进水里,脚下一滑险些被冲走,张魁伸手抓住他的腰带:"小心!" 就在这时,管涌口突然扩大,张魁感觉身体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拉扯,下意识抓住身边的树桩。
"魁哥!" 李薇尖叫着扔过救生绳。张魁抓住绳子的瞬间,看见陈老三抱着一捆棉被跳进水里:"用棉被堵洞!" 众人合力将棉被塞进管涌口,再用沙袋压实,终于控制住了险情。
洪水退去后,青竹河满目疮痍。张魁踩着淤泥巡河,发现被洪水冲毁的不仅是河堤,还有村民们刚认养的鱼苗区。陈老三蹲在光秃秃的河滩上,手里攥着半片鱼鳞:"魁娃,鱼都没了......"
"三叔," 张魁拍拍他的肩膀,"我们可以重建,而且要建得更牢。" 他拿出灾后重建方案,不仅修复河堤,还要建设生态缓冲带,种植芦苇和菖蒲净化水质。李薇则联系了大学的生态专家,带来了新型的生物堤技术 —— 用柳条编织成框架,内填鹅卵石,既能抗洪又能涵养水源。
重建期间,村民们自发组成了 "护河志愿队"。王老五把自家的稻鸭共作模式搬到了河堤旁,鸭子在湿地里啄食害虫,粪便滋养着植物。陈老三的儿子则跟着张魁学习水质检测,拿着 PH 试纸的手比握电击器时稳当多了。
深秋时节,生态河堤建成了。张魁站在新修的亲水平台上,看见芦苇荡里游过一群小鱼,正是春天补种的鱼苗。陈老三带着小石头来放河灯,孩子把灯放进水里,仰着脸问:"魁叔,这些鱼会记得我们救过它们吗?" 张魁望着河灯远去的光,笑着说:"会的,就像河水记得每一个守护它的人。"
冬至前夜,青竹河结了薄冰。张魁和李薇踩着碎冰巡河,手电筒光映在冰面上,像撒了一河的星星。"今年的水质全年达标," 李薇看着检测仪,"氨氮含量降到了 0.5mg/L,达到饮用水标准。"
不远处传来喧闹声,陈老三带着村民们来了,手里提着各式河灯。小石头举着个竹编的鱼形灯,里面的蜡烛映着他冻红的脸蛋:"魁叔,我们给河过生日!"
河灯放入水中,烛光在冰缝间闪烁。张魁想起春天放鱼苗时的忐忑,夏天建泳池时的汗水,秋天抗洪时的惊险,突然觉得这条河就像个孩子,需要耐心守护,也会给你惊喜。
"魁娃," 陈老三递来杯热米酒,"年底分红,我家认养的河段分了八百块,够给孙子买新书包了。" 老人的脸上泛着红光,比去年此时多了几分舒展。
李薇打开平板电脑,展示着 "青竹河生态银行" 的规划:"明年我们要搞河鲜认养、湿地研学,泳池也会增加冬泳区,还是免费开放。" 她的手指划过屏幕上的 3D 模型,河岸边的竹炭民宿、垂钓平台清晰可见。
河灯越漂越远,烛光与天上的星星交融。张魁摸了摸胸口的红袖章,布料已磨得柔软,却依然鲜红。他想起王大爷说的 "看住这条河",现在才明白,护河不仅是阻止破坏,更是创造一种人与水共生的可能。
"你听," 李薇突然说。
张魁侧耳倾听,除了河水破冰的碎裂声,还能听见冰层下小鱼游动的轻响,以及远处村庄传来的笑语。这些声音汇聚在一起,像一首无声的歌,唱着守护与希望。
"明年,我们要在河边立块碑," 张魁说,"刻上所有护河人的名字。" 李薇点点头,眼中闪烁着星光:"还要制定《青竹河公约》,让子子孙孙都记得,这条河是怎么从浊浪变成清流的。"
河风吹过,带着冰的清冽和泥土的湿润。张魁握紧李薇的手,另一只手轻轻握住铜哨子。他知道,护河的路没有尽头,但只要这河水还在流淌,只要这盏盏河灯还在闪烁,他就会继续走下去,像守护自己的生命一样,守护着这条孕育了竹溪村的母亲河,让它永远清澈,永远映照着满天星辰。